头雁故事#陈小野:他在乡村实验室培育地道中药材
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实验室一般存在于高校或者科研机构里。可是在浠水县清泉镇金宝山村,却有一个神奇的“乡村实验室”:26摄氏度恒温,数以万计的种苗培养瓶,像罐头瓶一样摆放在架子上,每个瓶中都有一片指甲大小的叶片,十几个村民在里面忙忙碌碌。4年来,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专业的研发能力,我在这里培育出一批批珍稀中药材种苗。
陈小野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“头雁”项目
1 家乡缺良种,返乡创业解决老乡“后顾之忧” 我是湖北黄冈浠水人。大学毕业后,我进入广东一家科研院所从事组培育苗研究,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基地,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。2016年,我在陕西偶遇老乡,这才了解到,尽管家乡中医药资源得天独厚,却缺乏良种繁育技术,许多本土珍稀野生药材种苗被迁移到外地培育,老乡们经常不远万里高价购买种苗。 2019年,家乡一位领导上门劝我返乡创业。我觉得自己不能再犹豫,便辞掉广州的高薪工作,回家创办湖北小野生物科技公司。当地政府先后提供了100余万元扶持资金,帮我流转土地、建设大棚基地。就这样,我在村里建起15亩的良种实验室,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展身手。 陈小野在组培光照室检查植物培养 2 天灾不放弃,政府支持下白芨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考察,我决定从道地中药材白芨入手,通过实验室提纯复壮,培育种植所需种苗。2019年,我承接了广东一笔180株白芨种苗订单,忙碌了大半年,正准备交货,2020年突然遭遇疫情,种苗无法转运出去。眼看辛辛苦苦培育的种苗因为缺乏营养而逐渐枯萎,我心如刀割。 当地政府了解到我的困境,动员周边各村有意愿的农户种植白芨。正值疫情后复工复产,村里很多荒田荒地,就这样,价值七八十万元的白芨种苗被农户种到田里。疫情后中药材市场行情向好,很多种植户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,大家种植热情高涨。在我们公司的带动下,浠水县当地已经有24个村种植白芨,种植面积1700多亩,带动周边400多名农民增收致富。我们公司也成为浠水发展白芨产业的“种子企业”,年组培能力千万株以上,可供种植上千亩。 3 与市场赛跑,让更多道地药材在家乡扎根 我深知,任何中药材的发展都有生命周期,其市场价格会随着规模化种植而逐渐下跌。为抵御市场风险,我始终与市场赛跑,不断寻找进入门槛较高、鲜为人知的珍稀品种,破解育种、驯化技术难题。如今,我的乡村实验室让白芨、黄精等20多种地道药材,在家乡土地上生根开花并结果。公司在白芨、黄精、七叶一枝花、金钗石斛、黄金七、霍山石斛、杜鹃兰和独蒜兰等名贵中药材的组培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,尤其白芨、黄精的育种和直播技术取得较大突破。 一个人走得更快,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。我推出“技术入股、合作育苗、风险共担、利益分成”模式,与当地3家农业企业联合培育白芨种苗1500万株,可供种植2000亩以上。在我的技术指导下,每亩白芨种苗价格从1万元降低到4000元,实现了高效低成本地规模化生产。 2021年,我有幸当选黄冈市第六届政协委员,并成为市中医药大健康调研组成员。通过深入走访各地中药材基地,我提出关于黄冈及湖北的特色农业发展提案,建议打造良种产业链“1+N”模式,将黄冈创建为国家级农业种质资源强市。2023年省两会期间,这一提案被报送到省里,得到领导肯定。 陈小野在黄冈市政协会议上发言 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。我有幸地参与到种业振兴的事业中,从一名皮肤白皙、穿着干净白大褂的科研工作者变成皮肤黝黑、在田间忙碌的“新农人”,瞄准市场空白,把研究做在田间地头,我觉得自己更接地气了。未来,我计划将实验室升级为良种研发中心,联合更多人为家乡打造更多标志性中药材。 陈小野 湖北小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华中农业大学2023年湖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学员 (华中农业大学供稿 通讯员:施丹 刘晓宁 王景伟)